2025年1月4日上午,2024级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博士生第四期“博学论坛”在学部312会议室成功举行。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冯建军教授、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慧臣教授、张务农教授、以及2024级教育学专业的13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。
本次论坛围绕教育学热点与前沿问题以及博士生的研究兴趣展开。论坛伊始,冯建军、张务农分别致辞,重审“博学论坛”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。他们表示“博学论坛”既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思想碰撞、学术交流的平台,也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,有助于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。

本次论坛共有六位博士研究生进行汇报与分享。博士生张崇汇报主题为《如何走出教学学术伦理沼泽地——基于关怀伦理学的分析》,围绕教学学术伦理困境的表征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,并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出发,探讨了教学学术伦理困境的消解之策。博士生王俊菲汇报主题为《基于数字素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》,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,明确数字素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,构建基于数字素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。博士生李琳汇报主题为《促进教师多维度、动态化成长的资源智能化推荐模型设计与实践路径》,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,提出针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资源智能化推荐方案。博士生包飞宇汇报主题为《技术赋能教育的“两张皮”难题:问题溯源、实然审视与应然进路——基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视角》,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视角出发,对当前技术赋能教育的“两张皮”问题进行了问题溯源,并探讨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。博士生席宇晴汇报主题为《智能时代主体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》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出技术赋能主体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。博士生方娴汇报主题为《物化到人化:儿童教育之反思》,围绕物化理论的概述、基于本体论、目的论、认识论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儿童教育领域中物化现象的表现、指明了儿童的“自我离异”是教育物化的后果,并分享了祛除儿童教育物化的可能之道。

论坛过程中,冯建军、赵慧臣和张务农对博士生们的汇报进行了点评,分别从研究问题的价值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、概念界定的清晰性、论文结构的逻辑性、研究设计的可行性、语言表达的精确性、研究角度的前沿性、研究理论的适切性等方面给予指导。
论坛最后,冯建军对博士生们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,并对博士生们今后的研究学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一是应重视课程论文的撰写,把握论文质量;二是应关注国家现实需要,研究需要体现时代性和应用价值;三是应多练笔,鼓励博士生们在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前发表若干篇小论文。